最近突然有個急迫的需求 - 但是說是「突然」、「急迫」又好像是在為自己脫罪,因為這件事早該做了,卻老是被我擱在一旁。我總覺得寫一篇自己的 DJ 履歷 (Bio)是件很「尷尬」的事情。主要的原因可能是我從來不認為自己是個專業的 DJ,當 DJ只是音樂嗜好的延伸,畢竟台灣的舞吧 DJ市場規模實在太小了,並無法以此為業,養家餬口。另外,也因為自己曾經是個音樂文字工作者,為許多國內外 DJ 撰寫過介紹文字,當要以自己為文章主角的時候,反而不知道要如何落筆。
雖然「尷尬」,但是這十年確實積累了不少值得記述的經驗與感想;雖然不夠專業,至少我已經從玩票到兼職到有固定上班時段的派遣 DJ。因此,我還是得逼著自己乖乖就範,招認出 DJ Mitch 的搖擺罪行。
若以20世紀的千禧年作為一個分水嶺,我在2000年退伍,正式成為職場新鮮人。但是在當兵之前,我已經有了兩年的工作經驗。當時我是在 Tower Record打工,擔任西洋舞曲部門的門市採購,藉此職位之便,結識了不少台灣 DJ。某日,DJ @llen剛好來買唱片,閒聊間,他順口問及我有沒有興趣當DJ ? 就在他這無意的「慫恿」下,我跟 DJ Gravity 買了一台二手的 Technics SL 1200 MK 2 唱盤及一台價值新台幣500元、大小像Mini Mac 的兩軌 (無EQ) 二手混音座。由於那時候我大部分的音樂收集都是CD,因此又再添購了一台Pioneer CDJ 500,開始在家自修對拍,當起一個「臥房DJ」。
1997年夏天,在 DJ Stingray跟 DJ Timixer的關照下,我終於有機會離開臥房,首次公開演出。那是一場在華中橋下的戶外派對,我在 AM 3:30上場,結束的時候已經是AM 5:00,現場的瑞舞客 (Ravers)只剩寥寥幾人,倒是一旁公園裡有許多早起運動的阿公阿婆在Subhead的Hard Techno 尖銳扭曲音效中甩手曲膝,形成一幅對比強烈的有趣畫面。後來,我也幸運地進入台北1990年代的Alternative/Rock 勝地 Roxy 擔任了短暫的駐場DJ。
2000 年退伍之後,先後在 Spin、45、@live、Room 18、whisky 擔任駐場DJ,有時候也會在TeXound、inHouse 擔任客座DJ。不過,在這段時間裡,我的音樂興趣有了轉變。就像在1980年代聽Hard Rock/Heavy Metal的搖滾青年,或多或少都會溯回1970年代的搖滾黃金時期,聽聽Led Zeppline 的"Rock And Roll" 或 Black Sabbath的 "Iron Man",當我發現所謂的Progressive House/Trance 只剩下一堆效果器串接的時候,我開始挖掘 Motown、Salsoul、Philadelphia International、Salsoul等 Disco/Soul/Funk 經典名廠的作品,同時迷上Large、Wave、Naked Music 等現代Deep House代表廠牌的系列發行。這兩種舞曲類型跨越時代疆界,共同構築了紐約傳奇派對【Body & Soul】的音樂基調,並在Danny Krivitt、Francois Kevorkian、Joe Claussell 三個人的巧思連貫下,創造了新世紀的屬靈韻律 (Spiritual Groove)。在【Body & Soul】的精神感召之下,我跟三名友人 (DJ J6 、DJ Tammy、DJ Tommy)在2001年開始策劃籌辦了周日午后派對【Sundae Party】。我們為這個每月一次的活動設計不同的音樂主題,除了我們自己上場播放音樂之外,還邀請了DJ Ah-C、DJ Randy、DJ Alger、DJ 林強、DJ Victor Cheng、DJ Jimmy Chen、DJ Mykal aka 林哲儀、DJ 劉軒特別客座演出,同時跨界結合了平面設計、插畫、攝影、繪畫、文案與樂團現場表演。尤其當【Sundae Party】轉至台北的傳奇沙發酒吧 whisky 舉行時,whisky 本身具備的露天花園景致讓參加者真實感受到「Sundae Party In The Sun 」的輕鬆、自然派對體驗。雖然這個活動在2003年正式畫下句點,但對於我們跟所有參與朋友們來說,【Sundae Party】一段十分珍貴的共同記憶。
後來,我決定暫時離開這個燈紅酒綠的花花世界。說實話,在台灣當DJ並非件易事,多數的時候也不是件樂事。也許在歐美或日本等其他國家,DJ 已經被視為音樂創意人才,所以舞客樂迷願意予以支持及尊重。在台灣,舞吧DJ 跟KTV 酒店的公主DJ差不多,都是要負責服務客人,播放他們想聽的歌曲,唯一的差別只在於我們不用穿制服陪唱,當然也不會有人把小費塞進我們的褲腰裡。這樣的工作做久了,就像會得憂鬱症的AV女優一樣,原本是件充滿樂趣的事情也會被搞得興趣缺缺。遇此瓶頸,只好藉助於使用「情趣商品」之類的助興道具,因此我在這段休息期間,開始轉向「數位DJ」的領域。
我首先接觸的是 Ableton Live,但使用一段時間之後,我發現它還是比較偏向錄音室製作的數位軟體,尤其直到目前我還沒有找到一台比較適合DJ 現場使用的控制器 (Midi Controller)來操控 Ableton Live,所以我幾個月前開始使用M-Audio 開發出來的
數位DJ 系統 Torq Xponent。不管是使用 Ableton Live 或是Torq,我覺得數位DJ迷人之處是在於可以將音樂「多重混搭(Mash-Up)」。以往不管是使用黑膠唱盤或CD唱盤,大部分能作的就是「接歌 (Mix-Up)」,或者再加上刮盤(Scratch)或夾拍(Beat Juggling) 的唱盤操弄技巧。但是如果整晚都在「刮刮樂」或「夾夾樂」,就又會流於只是DJ的表演,失去讓舞客「聞樂起舞」的原始樂趣。有人會批評數位DJ 是在偷懶,因為他們可以藉電腦之便,省去對拍的工作。準確快速的對拍雖然是DJ的基本功,但是這並不是唯一、也不是最重要的DJ技巧,我認為DJ最需要表現出來的是個人獨特的音樂品味與創意,而數位軟硬體的使用,便是為了增加DJ在現場的即興揮灑空間,甚至達到DJ Moldover 所謂的「控制主義 (Contorllerism)」數位音樂美學。
但是要進入「控制主義」的領域,不只需要一些基本的DJ技巧與音樂知識,還要像 Ean Golden具備 Midi 程式編輯的能力,如果還有電子學的背景,就是完美的「控制主義」人才,不只會改音樂,還會改機,設計出專屬的DJ控制樂器。目前我還不會改程式,更別說還要改機,我只算個初學入門者,頂多可以做到類似Richie Hawtin 在【De9】系列作品的剪輯與混音技術,例如我之前完成的Mix Tape - 【Take No Time To Dance To Dry And High】就是企圖將極簡的Minimal Techno整編出極大的聆聽感受。
就像我在文章開頭提到的,與其寫一篇交代自己 DJ 經歷的自傳,我還是比較希望可以透過文字分享我身處 DJ 領域裡面所萌發的一些想法。我曾經跟 Takkyu Ishino 、DJ Tasaka、Mark Farina、Paul Damage、Miss Ill...等國外DJ 同台表演過,我也訪問過Paul Van Dyke、John Digweed、Marco Bailey,還跟James Lavelle在後台瞎扯淡,但我想這些並不重要,重點是我想透過音樂或文字去表達的觀點與感受,才是值得被記錄的。最後,我得特別感謝我一直很尊重推崇的House Master – Timixer ! 因為有他,我才真的了解為什麼「House is a SPIRITUAL thing」! 感謝他願意讓【Take No Time To Dance To Dry And High】這個DJ Set可以在他一人獨立建構完成的網站 Boogierotica.com中曝光,還幫我寫了一篇很棒的英文Bio,讓我這DJ看起來還當得滿像樣的。
4 則留言:
所以是什麼需求,你要寫“掰歐“ㄋ?
嗨 米蛆 很巧 我後來發現 昨晚我們在msn聊天的當兒
你在寫你的部落格 而我也在寫我的
更巧的是 等我更新完之後
隨性的看了幾位朋友的部落
竟然大家都更新了*o*
很開心 你出發了
不管未來是好是壞 電腦是好是壞 哈哈
都比一直待在原地不動好啦
加油!
先菇 到此一遊
你寫這個太深了我看不懂
你好~請問我想買二手的M-AUDIO Torq Xponent不知道哪裡可以還買的到呢?打擾ㄌ謝謝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