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9/03/29

去死拼,吐! 吐! 吐!

週末不夜生活 ( No Nightlife On Weekends )在本週正式畫下句點,一切都是因為【Back To Spin 2】。

我跟紙娃娃在九點多就到了現場,那時候人還不多。第一個上場的 DJ 是 Fish,他把自己偽裝成一名黑衣忍者,僅露出雙眼,躲在 DJ 台下操控電腦 ( 據說他現在用的軟體是Traktor )。許多人以為派對還沒有開始,因為在舞台上並看不到 DJ 。我覺得 Fish 的表演已經超越了 DJ 播放音樂的純粹娛樂功能,昇華至行為藝術的領域。他將自己隱沒在黑夜中,舞客們直接面對的是黃色背板上黑色的「BACK 2 SPIN」偌大字樣與 Ministry 癲狂的工業搖滾名作 "Thieves" (選自Ministry 1989年發表的巔峰代表作 【The Mind Is A Terrible Thing To Taste】)。

對許多台灣的搖滾樂迷來說,Spin 不只是一家舞吧,它代表的是一種特立獨行的反骨主張與生活態度,而 Fish 消失的 DJ 身影,正好讓「Spin」成為整場派對的主角,讓所有參與者重回另類搖滾的音樂懷抱中。行為藝術學者羅斯李·哥德堡(RoseLee Goldberg)如是說:「行為藝術一直是一種直接對大眾進行呼籲的方式, 通過使觀眾震驚 ( 沒有DJ ? 派對還沒開始 ? ),從而重新審視他們原有的藝術觀及其與文化之間的聯繫 。」(摘錄自維基百科)

不知是否因為 Fish讓大家過於「震驚」,之後的派對就是變成了「原有的音樂及其與酒精之間的聯繫」。我們擠在滿場的上千人群中,跟著 Blur 的 "Song 2" 不斷吶喊、跳動,眼前不斷遞來一瓶又一瓶的台灣啤酒,所有人都開心得像鈴木一郎擊出致勝安打一樣「快要升天」了。但是這只是精神升天,肉體卻是在酒精的催化下,逐漸向地面靠近,開始不斷地「吐! 吐! 吐!」

這是一場很成功的派對,許久未見的「死拼人 (Spinners)」難得有機會可以聚在一起享受音樂,分享生活。唯一美中不足的是,現場硬體設備出現零星狀況 (這幾乎已是台灣現場表演的必備節目) 我想這其實是主辦單位的一番美意,畢竟大家太久沒見面了 ( 我還遇到大學時期一起去死拼的夥伴),利用硬體出錯的這段時間,大家可以拍照留念,尤其對我這種上了年紀的舞客來說,整晚一直死拼真的會拼死人的 !!!

2 則留言:

im-no 提到...

MT格主你好,我們是im-no獨立音樂電子報,本小報有一精彩活動回顧單元,希望能請格主提供我們「去死拼,吐! 吐! 吐!」這篇文章和blog裡的活動圖片(1到2張),刊登在im-no獨立音樂電子報中。
文章將在兩個地方刊出:
在當期電子報,將會註明作者、文章來源blog,請見參考格式↓
http://paper.udn.com/udnpaper/POC0001/140995/web/#4_1

引用在im-no blog裡,將會註明作者、文章來源blog連結,請參考↓
http://blog.roodo.com/im_no/archives/cat_497065.html

im-no自介請看↓請多多指教
http://paper.udn.com/UDN/Subscribe/PapersPage/papers?pname=POC0001

必須先告知是我們沒有提供稿費,非常抱歉。如果覺得ok還請回覆,將會排在近幾期內刊出;如果需修改文章內容或是有其他問題,也請和我們聯絡,謝謝喔。
聯絡im-no:boogieflat@gmail.com

im-no 提到...

MT格主你好,不好意思,如果不作回應,敬請把前一個留言刪除(這個也可順便刪),落落長霸佔部落格版面亂不好看一把的^^"
麻煩你了,sorry & thanks a lot